以则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说,有30多个大小功能模块,一般的企业都只是使用10个模块以内,有的甚至就人事档案,考勤计算,工资计算三个核心块.这主要还是企业自事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,不看重,不懂看重造成的.下面转的这遍文件能反应出来:
1、 大家知道,改革开放至今也就约30年的历史,中国人用这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将近100年的工业化进程,所以无论从硬件,还是软件,尤其是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都不是一个档次上的,更不要谈什么人力资源管理,中国的多数企业依然处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,无论将人事部改称人力资源部还是人才资源部还是其他什么名称,其实认识上不到位,改名称有什么用?
2、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实践没有形成系统化,大家知道,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进入中国,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,在这不到20年的过程中,企业家、专家、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模式,但是很遗憾,至今没有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或理论(至少本人是这么认为),我们现在接受的东西大多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,而且多数是基于理论的,对于实际的指导意义并不很大,而且这些东西即使已经证明在西方获得成功,但是否真的适合中国的实践,并没有太多的人进行研究。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至今没有出现管理大师,我觉得很有道理。
3、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原因之一,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个性化、实践性太强,无法有一个定式,不像会计、销售等,比如会计,商业企业、制造业、流通业、贸易类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,国家都有一整套的成型体系。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,为什么?实践性太强,适合的就是最好的,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。比如,对于培训,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,服务业强调的是SOP,贸易类企业强调的技巧,制造业更看重员工的操作技能。再比如,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是什么?是不是公认的要亲和力好,内向一点,也许一般情况下是对的。但是对于制造业的HR来说,这可能是致命的缺点,因为制造业的HR相对要强势一点,执行力要强。
4、 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果无法量化和界定。坦率的说:人力资源部不是一个具有独立“人格”的部门,为什么?因为人力资源部不直接为公司创造价值,离公司的价值链比较远,所以不可能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。对于国内的多数企业来说:业绩才是硬道理。所以在管理上老板常常会急功近利。投资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投资了战略,投资了未来,但是现在又多少老板愿意在未来上下功夫呢?我们看到,很多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,和他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分不开的。但是现在很多国内企业,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才发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,找猎头公司,挖资深的人事总监,但是这个人事总监真的能解决企业长期遗留的问题吗?不一定。
5、 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或者职业经理承受的压力所致。前面我们讲到,人力资源管理要服从企业的经营管理,所以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,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、模式并不一样,因此,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,有时候,老板有老板的苦衷,职业经理人有他的难处,比如,职业经理空降到某家公司后,老板第一个就是你能给我创造多少业绩,利润能提升多少。通常老板是不会关注说你帮我解决了多少未来的问题,而且你也无法证明你的措施一定能为未来增值。
6、 老板自身的局限性。中国的很多老板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淘得了“第一桶金”,但是他们本身并没有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和训练,而且通常他们也没有做职业经理人的经历,因此对于管理或者人性的认识是比较浮浅的,所以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进行管理,你期望他一夜之间能够到一个高度,基本是不现实的,所以,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只能不断地去影响老板。
7、 老板固执的性格。大家知道,现实生活中,多数老板都是比较自我的,而且特别看重自己的经验,并且非常“执著”,比如他对销售比较专业,他就喜欢用销售的思维来管理,我曾经见过一个老板,销售出身,在6个月内,三次变动组织架构,还美其名曰:阶段性的调整。结果整个公司特别是高层团队人心惶惶,不知道哪天调整会轮到自己头上,在一年的时间内,这个公司的团队走掉了一半,公司业绩也是一落千丈。诚然,你在销售上可以针对市场随时调整策略,但是管理是要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。还有的学者型老板,喜欢用研发的思维来管理公司,凡事特别较真,但是管理上可以吗?最后的结果通常不好也就不奇怪了,其实老板应该认识到:管理者只做正确的事情,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,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
8、 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够专业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也是老板不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之一,这个问题不再赘述。老板的想法通常是:你帮不了我,我为什么要重视你?所以我个人的观点:我们要用专业打败老板,让老板对我们刮目相看。